九州群英志平民玩法

九州群英志平民玩法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九州群英志平民玩法 > 新闻动态 > 为了打击中国,美国要求偿还清政府发行的16万亿债券,结果如何

为了打击中国,美国要求偿还清政府发行的16万亿债券,结果如何

发布日期:2025-04-13 12:22    点击次数:64

2019年,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议员马克·格林提交了一份提案,主张中国政府应偿付一笔历史债务,该债务源自一个多世纪前清政府发行的债券,总额巨大,达到1.6万亿美元。

同时,活动人士毕安卡也拜访了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向他提出请求,希望他能协助美国追回那笔资金。毕安卡进一步提议,美国政府可以考虑购买这些债券,并在中美贸易协商中将其作为谈判的一个工具。

消息公布后,全球为之震动。针对这些极为不合理的要求,我国采取了应对措施。那么,这些债券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晚清的屈辱借款】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清朝的财务状况持续走下坡路。

战争导致的赔偿费用、军事支出以及外国势力的经济压迫,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财政压力。举例来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必须承担1600万两白银的赔款责任,而相关的军事费用支出更是攀升至4000万两白银之巨。

另外,清朝在关税方面的自主权落入外国列强之手,导致关税收益大幅下降,这无疑加剧了清政府财政收入的萎缩。

随后,1895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以及1911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使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急转直下,陷入了难以挽回的困境。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无奈签署了《马关条约》,按照条约内容,需赔偿日本白银2.3亿两。而在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后,清政府又签订了《辛丑条约》,该条约规定清政府需向各国支付赔款共计4.5亿两白银,加上利息,总额接近10亿两白银。

这两大笔巨额赔偿导致清政府财政状况极度恶化,以至于必须依赖向外国势力借贷,才能勉强维持政府运作。

针对财政严重赤字的情况,清朝当局努力寻求解决之道,试图推行财政变革以减轻困境。

1907年,即光绪三十三年,清政府成立了财政整顿机构,旨在梳理财政状况,对国家税收与地方税收进行明确区分,同时着手进行货币制度改革。

不过,这些调整手段并未触及问题的核心,到了宣统时期,尽管清政府的财政进账有所上升,但其财政亏空的情况仍然相当严峻。

1911年,国家财政记录显示,预算收入总计为2亿9700万两白银,而支出则达到了3亿3900万两白银,因此产生了4169万两白银的财政赤字。

在此情境下,清政府为巩固政权并压制南方频繁的起义活动,迫切需求大量资金。因此,发行债券成为了清政府筹措资金的必然手段,“湖广铁路债款凭证”应运而生,这是基于当时历史环境的产物。

1908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一职,被赋予负责湖广铁路建设的重任。面对资金短缺的困境,他决定向国际社会寻求贷款支持。

此铁路项目旨在贯通湖北、湖南及广东三省,构成了中国南部地区交通的关键网络,对清政府而言,具有极其关键的战略价值。

得知清政府拟定的贷款方案后,英国、法国和德国迅速采取了相应措施。

1909年,由于他们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清政府被迫与他们达成了《湖广铁路借款初步协议》。

依据协议条款,三家国际银行将向清朝政府拨付资金,支持铁路项目的开展。不过,这项表面平凡的贷款协议,实则暗含了三国强国深远的图谋。

他们不仅期望获取高额的利息收益,还企图掌控铁路的建设与管理,以便在中国拓展其势力影响。

位于地球另一端的美国,察觉到了潜在的商业机遇,他们长期寻求在中国增强影响力,意图打破其他国家在中国的力量平衡。这时,“湖广铁路借款”项目成为了他们眼中一个难得的机会。

因此,美国政府利用“机会平等”的借口,成功说服清政府允许其参与贷款事宜。

1911年,清朝政府的邮传部门主管盛宣怀,代表朝廷出面,无奈之下与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这四国的银行集团,签署了一项金额为600万英镑的借款协议,该协议涉及湖广铁路的建设资金。

之后,在1911年,德国、英国、法国及美国的上述银行代表清政府,推出了“湖广铁路五厘息按期偿还金镑债券”。该债券的期限为四十年,年利率为百分之零点五,利息每半年支付一次。

此债券协议对中国的主权权益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根据协议条款,外国银行掌控着铁路的建设权与运营权,这意味着中国需承担沉重的利息负担,并且需遵从外国工程师的指导和监管。

这表明,中国斥巨资构建的铁路网络,最终却沦为外国势力掠夺我国资源、操纵我国经济的手段。

另外,债券的推出导致中国财政更多地依赖于国外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半殖民地状态的发展。

故而,清政府同外国势力缔结条约的消息流传开来后,迅速激起了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等省份大规模的铁路权益维护行动。

【清亡债留,民国政府艰难偿付】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突然发生,这导致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快速崩溃。仅仅过了四个月,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标志着中华民国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为了保障国家信誉并寻求国际社会的援助,中华民国政府选择接手清政府遗留下的一部分债务,其中也涵盖了湖广铁路的债券。

自1912年至1936年间,民国政府的交通部门始终按时履行债券利息的支付义务,即便国内局势不稳定且面临财政挑战,该支付也未有间断。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再度改变了湖广铁路债券的轨迹。战争爆发期间,中国遭受日本的全面进攻,国民经济遭受重创,财政状况也随之陷入前所未有的艰难境地。

在此情境下,国民党政府已无法继续承担债券利息的支付责任,因此被迫中止了对债券本金及利息的偿付。

根据历史资料,当时湖广铁路的大部分债券,即95%的部分,已经得到了偿还。因此,实际仍保留在债券持有人手中的债券数量,可以说是非常有限。

1936年,国民政府决定停止支付债券的本金与利息。此后,并未有债券持有人提出要求支取利息。时间推移至1951年,当这些债券达到到期期限时,同样没有债券持有人提出偿还本金的要求。

通常情况下,湖广铁路债券在面临国内外诸多困境之时发行,理应随时间流逝而被历史淡忘。但出乎意料的是,在68年后的今天,竟有人重拾这些债券,再次引发了相关风波。

【新中国的霸气回应】

经过长达八年的顽强抗战及随后的三年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中国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预示着中国步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

新中国对于源自清政府及民国时期的外债问题,持有明确的态度。

基于《国际法》及国际通用准则,毛泽东主席提出观点,指出多数外债源自旧中国时期被迫接受的不平等协议,实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经济侵略与剥削的手段。因此,新中国不应延续这些非正义的债务负担。

1979年,当中美两国正式确立外交联系之时,美国司法系统内发生了一起针对我国的法律案件。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同年11月,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九位居民,包括杰克逊在内,代表超过300名美国公民,依据他们所持有的1911年前清政府所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向该州的联邦地区法院正式对我国提起诉讼。

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索赔要求,涉及债券欠款总额超过 1 亿美元,包括本金和利息。美国法院随即对此案进行了立案处理,并向我国政府送达了法律传票。

在传唤文书上,被告一栏清晰地标注着“中国”,而接收人为“外交部部长黄华”。

传票中明确指示,中国政府需在接收传票后的20天期限内提交答辩状,如若未能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法庭将依据原告的申请,采取缺席审判的方式作出裁决。

同时,原告方寄来了诉讼副本,里面明确指出了索赔的具体数额及各项请求。

传票送达中国外交部之际,众人皆明白,该诉讼背后牵涉的不只是错综复杂的历史议题,更重要的是触及中国的国家主权与尊严。这远非一次普通的法律争端,而是美国部分势力企图借助法律途径,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的策略。

针对此传票,我国立场清晰明确。

依据《国际法》中的“国家主权不受司法管辖原则”,美国法庭对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并无司法审判的权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拥有完整的“主权不受侵犯权”。美国法院发出的传票,显然是对这一基本准则的明显无视。

随后,中国政府依据国际法中“恶债不继承”的原则,针对美国的诉讼要求提出了有力的抗辩。

“湘鄂铁路债券”是晚清政府为稳固其摇摇欲坠的政权,与外国列强合作发行的金融工具。其根本目的在于压制国内民众的反抗活动,确保封建体制的延续,此类债务实质上属于“不良债务”。

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新成立的政府无需承担前政府遗留下的“不良债务”。基于此原则,中国政府自然无需承认或偿还这部分债务。

据此,中国外交部迅速回应,驳回了美国法院发出的传票,并向美方提出了严正交涉,表达强烈不满。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表示,美国法院的行动已明显违背了《国际法》规定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构成对中国主权的直接侵害。

中国政府对美国将本国法律置于《国际法》之上,并通过国内司法手段介入中国内部事务的行为表示强烈反对。

尽管中国官方明确表达反对立场,美国司法机关仍执意进行,不断推进这一不合理的法律程序。

1982年9月1日,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联邦法庭在没有被告出席的情况下,做出了最终裁决。

经法院裁决,中国政府需承担湖广铁路债券的本息偿还责任,并支付相关诉讼费用,总额达到4131.3万美元。

判决宣布后,原告方的代理律师态度强硬,声称将采取行动,要求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美国的资产进行强制处置。

他们采用这一手段,意图对中国政府增强压力,以期达到让中国让步的目的。

美国的该项措施,不仅影响了中美两国的友好交往,还动摇了国际法律秩序的根基,暴露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霸道且不合逻辑的行为,此举引发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批评,认为其极为不妥。

鉴于局势逐渐偏向不利方向,且中国政府未表现出任何让步迹象,1984年,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地方法院东部地区分部决定撤销之前对中国的缺席裁决,并拒绝了原告的索赔要求。

然而,原告方并未接受败诉的结果,他们选择继续向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提出申诉。

经过美国联邦巡回法院的审理,最终,原告的上诉被驳回,原判得以维持。这一裁定,标志着美国这场风波的终结。

中国政府有效保障了国家的主权与荣耀,向全球展示了中国在保卫自身权益上的坚决立场与雄厚能力。

【总结】

历史是最佳的知识来源,能让人明智,也是避免重蹈覆辙的良药。

自晚清遭受外国势力侵袭,被迫接受不平等协议以来,直至当下美国企图利用历史遗留问题遏制中国,这一系列过往警示我们,国家力量的壮大是捍卫主权与民族荣耀的核心基石。

唯有持续进步、增强自身实力,提高整体国家能力,方能在全球领域中获取认可与发言权,从而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深度好文计划#